直到有一次,我去拜访一位做建材生意的老前辈。他的厂子不算大,但在我们当地稳稳当当了十几年。酒过三巡,我忍不住问:“张总,您是怎么每次都踩准点的?房地产火您做建材,现在环保严了您又转型做绿色材料。”
他笑了笑,说了句让我至今难忘的话:“小伙子,别光盯着别人现在在捞什么鱼,你得学会看水流的方向。等你看清了,提前撒网,鱼自然会来。”
那一刻,我醍醐灌顶。
回来后的第一件事,我扔掉了那些“一夜暴富”的成功学书籍,开始老老实实地研究“水流”。说来你可能不信,我的第一步,竟然是重新学会了“聊天”。
以前参加行业聚会,我总是急着推销自己,生怕别人不知道我是谁。现在不一样了,我更喜欢找个角落,安静地听那些做了十几二十年的老江湖聊天。他们抱怨什么——“现在人工越来越贵了”、“这个原材料进口越来越麻烦”、“年轻人都不愿意干这行了”——这些抱怨里,藏着最真实的需求和痛点。
有个做服装加工的李姐,每次见面都要叹气:“现在的小订单根本没法做,换线成本都收不回来。”说者无心,听者有意。我顺着这个话题往下聊,发现服装行业正在经历从大批量到小批量、快反应的转变。大厂不愿意接小单,小作坊又做不好品质——这不就是个机会吗?
后来我们切入小批量柔性制造,第一个客户就是通过这样的聊天找到的。
除了线下聊天,我还养成了几个雷打不动的习惯。
每天早上喝咖啡的半小时,我不再刷朋友圈,而是固定浏览几个高质量的行业公众号。不是泛泛地看,而是带着问题去读:这个新技术会改变什么?那个新政策会影响谁?看得多了,你慢慢就能把点连成线。
比如有段时间,我注意到好几个不同领域的号都在提“供应链本地化”。结合当时国际运费暴涨的新闻,我隐约感觉到,这不再是短期现象,而可能是个长期趋势。正是这个判断,让我们在去年原材料大涨前,提前和本地供应商锁定了合作,躲过了一劫。
还有一个笨办法——定期跑展会。不是走马观花地拿一堆资料,而是带着明确的目的:今天我要找出三个新产品,和五个同行深入交流。在展会上,你看得到真东西,听得到真实的声音。有一次在广州的展会上,我就是在一个不起眼的角落,发现了一家做可降解新材料的小公司。聊了半小时,当场就决定合作。现在,环保材料已经成为我们最重要的增长点。
说实话,这些方法都不酷,甚至有点土。但它们真实有效。就像老渔民知道看云识天气,老农民懂得观星知农时——真正的趋势,往往就藏在那些被忽略的日常细节里。
去年,我们开始尝试预制菜业务。这个决定在团队内部引起了不小的争议,当时很多人觉得这行太传统,没什么技术含量。但我看到了不一样的东西——我在外卖平台的数据报告里发现,一人食的订单比例两年内翻了三倍;我和几个做餐饮的朋友聊天,他们都在为厨师工资发愁;我去超市观察,发现冷冻柜前的年轻人越来越多。
所有这些碎片拼在一起,指向了一个清晰的方向:吃饭这件事,正在从“做饭”变成“热饭”,从“社交”变成“补给”。我们不需要做满汉全席,只需要把妈妈做的那碗红烧肉,原封不动地送到忙碌的年轻人手里。
现在回头看,创业这些年的所有重要决策,几乎都不是来自灵光一现,而是来自这些看似琐碎的观察和积累。它们让我在别人还没反应过来的时候,悄悄地布下了局。
最近,我又开始频繁地往高校实验室跑,和那些二十出头的博士生聊天。他们眼里的光,他们谈论的人机交互、生物传感,我虽然听不懂全部,但我知道,那可能是五年后的世界。
创业就像在大海里航行,你不可能改变风的方向,但你可以学会观察云层、读懂洋流,在风暴来临前调整船帆。现在的我,依然会在迷雾中前行,但心里踏实多了。因为我知道,只要一直看着水流的方向,就总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片蓝海。
这条路没有终点,但每一个提前的布局,都是写给未来的一封情书——我相信你懂,就像我相信明天的太阳一定会升起。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91)
1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1)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1)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4)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74)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