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开图书馆那扇厚重的木门,扑面而来的是纸张与旧书特有的气息,混着淡淡的樟脑香味。王老师从一堆书后面抬起头,扶了扶老花镜:“新来的助理?过来吧,先学怎么给书‘回家’。”
我原以为整理图书就是按顺序摆摆书,真正上手才知道,这里是书的“医院”和“交通枢纽”。我的第一课,是学习《中国图书馆分类法》。王老师说得形象:“这是给知识画地图,每个门类都是它的家。”A是马列,B是哲学宗教,K是历史地理……我抄着小纸条,嘴里念念有词,像背咒语般记着这些代号。
但理论归理论,实战才是考验。当我推着小车穿梭在书架间,才发现每本书都有自己的脾气。有的书脊破损,要用胶带小心粘好;有的内页松动,得用线重新缝订。最麻烦的是那些被遗忘在角落的“流浪儿”——不知道被谁随手塞错了地方,我要根据索书号,像侦探破案般为它寻找真正的归属。
记得有本《欧洲文艺复兴史》,应该在K类历史区,却安然躺在I类文学区睡大觉。我把它抽出来时,封面上还留着前一位读者夹的银杏书签。那一刻我突然意识到,我触摸的不只是书,还是另一个陌生人未完成的思想旅程。
修补图书是项精细活。有次遇到一本1957年版的《诗经选》,纸页脆得像蝴蝶翅膀,稍用力就会碎裂。我屏住呼吸,用专门的纸胶带一点点修补裂口,花了整整两个下午。王老师路过时看了看:“好书值得这样对待。你看,这一页‘蒹葭苍苍’,几十年前也有人在这行字下划过线。”
我低头看去,果然有道淡淡的铅笔痕。时间在这一刻折叠了——某个清晨或深夜,不知名的前辈读者被这句诗打动,轻轻划下这条线;几十年后,我在这里为这本书延续生命。这种跨越时空的连接,让我的工作突然有了不一样的重量。
图书馆是大学的灵魂,而我有幸成为守护这个灵魂的小助手。每天下午四点,阳光会斜斜地照进三排书架,在磨得发亮的水泥地上投下斑驳光影。我喜欢这个时刻,推着小车穿行在光与影之间,听车轮发出轻微的咕噜声,像在回应书的低语。
期末是最忙的时候。同学们涌进来复习,书架很快被翻乱。我就要不停巡架,把被抽出来随意搁在桌上的《高等数学》送回O1架,让《新编英语教程》回到H31区。有次深夜闭馆,我发现有个女生趴在桌上睡着了,手边摊开的《西方经济学》密密麻麻写满笔记。我没有立即叫醒她,只是轻轻把旁边散落的几本书归位。当她醒来不好意思地道歉时,我说:“没事,累了就休息会儿,书我来整理。”那一刻,我明白了这份工作的意义——不只是整理书,更是为所有求知的人守护这片净土。
大四那年,我负责整理一批捐赠的旧书。在箱底,我发现了一本薄薄的《飞鸟集》,扉页上有娟秀的字迹:“送给亲爱的女儿,愿你的世界如诗般美好。1998.6.1”我按照流程给它贴标签、分类,但在上架前,我悄悄在电脑系统里备注了一句:“扉页有赠言,建议保留。”
如今毕业多年,我依然会梦见那座老图书馆,梦见我在书架间穿行,指尖划过无数书脊。那些午后阳光里的尘埃,书籍修复时散发的糨糊味,深夜闭馆时拉闸的声音,都深深印在记忆里。
王老师在我离校时说:“你整理了四年书,书也整理了你。”当时不太明白,现在懂了——在日复一日为书寻找归处的过程中,我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那些沉默的书教会我耐心、细致,教会我尊重知识,更让我明白,世间万物都有其应有的位置,包括那个推着小车、在书香中慢慢成长的自己。
图书馆的钟声还在响着吧?又有新的助理在学着给书“回家”,在修补破损的书页,在深夜闭馆前整理最后的座位。而我知道,无论过去多久,当我再次推开那扇木门,书架依然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需要它们的人,也等待着我这个曾经的“图书导航员”。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91)
1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91)
2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1)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4)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74)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