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出差博物馆参观被强制收讲解费

    那天的阳光特别好,明晃晃地照在博物馆的玻璃幕墙上,晃得人有点睁不开眼。我们一行四人出差到这个城市,想着趁会议间隙来这座有名的博物馆看看。谁曾想,这一趟本该轻松愉快的文化之旅,竟成了我心里一个疙瘩。

    进门的时候还挺顺利,扫码预约,安检,一切都和别的博物馆没什么两样。气派的大厅里,参观的人不算多,三三两两的。我们正准备往里走,一位穿着制服的工作人员就迎了上来。

    “您好,需要讲解服务吗?”她微笑着问。

    领队的老张摆摆手:“不用了,我们自己看看就行。”

    没想到那工作人员脸上的笑容立刻收了起来:“我们博物馆规定,团队参观必须配备讲解员,这是硬性要求。”

    “我们不是旅游团,就是几个同事一起来看看。”我解释道。

    “五个人以上就是团队了,”她指了指我们四个,“必须请讲解员,不然不能参观。”

    我们几个面面相觑。老李性子急,声音不由得提高了些:“这什么规定?我们就是出个差,顺便来看看,怎么还强制消费了?”

    那位工作人员也不甘示弱:“这是馆里的规定,不是为了你们好嘛?有讲解能了解更多知识。”

    争论了几句,后面排队的人开始探头探脑地往我们这边看。我脸上有些挂不住——大老远跑来,总不能真被拦在门口吧。最后,我们只好妥协了:“多少钱?”

    “一百五十元,讲解一个小时。”

    老张叹了口气,掏出手机扫了码。那一刻,我感觉我们不像来参观的,倒像是被拦路收了一笔买路财。

    讲解员是个二十出头的小姑娘,戴着副黑框眼镜,说话声音很轻。她带着我们走进第一个展厅,开始背诵解说词:“这个展厅主要展示的是新石器时代的文物,距今约五千年...”

    她的语速很快,像背书一样,几乎不带什么感情。我们想停下来仔细看看展柜里的陶罐,她却一直催促:“我们往这边走,下一个展品更精彩。”有那么一瞬间,我觉得我们不是在参观博物馆,而是在完成某种任务——她的任务是尽快讲完,我们的任务是跟着她走完这一小时。

    走到一个青铜器展柜前,老陈对上面的纹饰特别感兴趣,停下来问:“这个饕餮纹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讲解员愣了一下,然后说:“这个纹饰是商周时期常见的,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然后就停住了,眼神有些躲闪。我看得出来,她可能并不太了解这个问题。

    最让人哭笑不得的是,在经过一个我特别感兴趣的书法展区时,她几乎是一带而过:“这边是明清书法作品,我们继续往前走。”我想停下来仔细看看祝允明的草书,那是我的最爱,可她已经走到了下一个展厅的入口,回头看着我们。

    那一刻,我突然觉得特别憋屈。我付了钱,却连在自己喜欢的展品前多停留一会儿的权利都没有。这讲解不是服务,倒成了束缚。

    走到陶瓷展厅时,发生了一件让我至今难忘的事。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趴在展柜上,指着里面的青花瓷问:“妈妈,这个蓝色的花纹是怎么画上去的呀?”

    他妈妈还没来得及回答,我们的讲解员就机械地接话了:“元代青花瓷使用的是进口钴料,釉色浓艳,纹饰繁密...”

    小男孩茫然地看着她,显然没听懂这些专业术语。他妈妈轻轻拍了拍他的头,用他能理解的话说:“就是用特别的蓝色颜料,画在白色的瓶子上,放进很热的炉子里烧出来的。”

    小男孩立刻明白了,开心地点点头。

    我看着这一幕,心里特别不是滋味。连一个母亲都能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的知识,专业的讲解员却只会背诵那些生硬的术语。她可能背得很熟,但她不懂得怎么让人真正理解这些文物背后的故事和美。

    一个小时的讲解终于结束了。讲解员如释重负地说了声“参观结束”,就匆匆离开了。我们四个人站在出口处,相视苦笑。

    “得,这一百五十元花得真冤。”老李摇摇头。

    老张叹了口气:“钱是小事,关键是这种感觉太憋屈了。像是被人拿枪指着脖子消费。”

    我们没有立刻离开,而是不约而同地往回走——重新回到了那些我们想仔细看却没看成的展品前。在书法展区,我静静地站在那幅祝允明的草书前看了足足二十分钟。笔走龙蛇,一气呵成,那种气势和神韵,是刚才匆忙的讲解中完全体会不到的。

    老陈则在青铜器前驻足良久,后来还查了手机,告诉我饕餮纹其实象征着神秘和权力,古人认为它能驱邪避灾。“早知道这样,我还不如自己查资料呢。”他苦笑着说。

    回家的高铁上,我一直想着这件事。博物馆本该是一个让人自由探索、静心思考的地方。那些千年的文物静静地躺在展柜里,它们的故事需要每个人用自己的方式和节奏去理解、去感受。强制性的讲解,就像在你和历史之间硬塞进了一个传声筒,反而破坏了那种微妙的连接。

    我记得小时候,父亲带我去县里的博物馆,那是个很小很旧的地方,没什么讲解员,我们就慢慢地走,仔细地看。在一把生锈的战国青铜剑前,父亲告诉我:“你看,两千多年前,可能就有个将军握着这把剑保家卫国。”那一刻,历史仿佛活了过来。

    而在这座气派的现代化博物馆里,虽然设施先进,展品精美,我却再也找不到那种感觉了。

    如果博物馆真的想推广文化,或许该想想别的办法——比如提供免费的语音导览,让游客自己选择听或不听;或者在展品说明上多下功夫,写得生动些;再或者,培训一些真正热爱文物、懂得沟通的讲解员,用热情和专业知识打动游客,而不是强制消费。

    这件事过去好几个月了,可每次想起,心里还是有些不舒服。不是因为那一百五十块钱,而是因为那种被强迫的感觉,还有那个匆忙的、让人无法真正亲近文物的一小时。博物馆应该是开放的、包容的,让人流连忘返的,而不是用规定把文化和游客隔开的地方。

    真希望有一天,我能再次走进那座博物馆,自由自在地在那些珍贵的文物前驻足,想停多久就停多久,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去感受穿越千年的对话。那才是参观博物馆本该有的样子啊。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