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的在左边抽屉,我的在右边。整整齐齐,泾渭分明。
这个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呢?好像从我们住在一起的第一天起,就这样了。记得刚搬进来那个周末,我们一起去买了这两个抽屉柜。他说:“一人一个,这样找起来方便。”我当时还笑他太讲究,袜子混着放怎么了?他挠挠头,有点不好意思:“我习惯了自己的东西自己收拾。”
三年过去了,这个习惯雷打不动。
他的抽屉里,清一色的深色棉袜,十双有八双是黑色的,剩下的是深蓝和深灰。每双都卷成同样大小的小球,像士兵列队般整齐排列。最外面是日常穿的,往里是运动袜,最里面还有两双厚实的羊毛袜——那是去年冬天我硬给他买的,他总说用不上,但还是好好地收着。
而我的抽屉呢,像个打翻的颜料盒。彩虹条纹的、带卡通图案的、亮黄色的、碎花的,还有那只永远找不到另一半的红色波点袜子。我总是随手一塞,找的时候要把整个抽屉翻个底朝天。他看不下去,每周都会帮我整理一次,把失散的袜子重新配对,卷好放回。但不过两天,又恢复原样。
有一次我问他:“要不我的袜子也放你那边吧?反正你整理得那么好。”
他正在卷一双我的彩虹袜,手指灵活地翻转:“就这样挺好的,你想穿什么一眼就能找到。”
“可是放在一起不是更省事吗?”
他抬起头,眼睛弯成月牙:“你那些花里胡哨的袜子,放在我的黑袜子堆里,就像把蝴蝶关进了火柴盒。”
我们都笑了。后来我慢慢明白,这分开的抽屉,装的不仅是袜子。
他的成长经历和我完全不同。他是家里长子,从小就要学会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得井井有条,因为下面还有弟弟妹妹。他说小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周日晚上把一周要穿的袜子都配好、卷好,放在床头柜里。“那样周一到周五的早上,就不会手忙脚乱。”
而我是在宠爱中长大的老幺,袜子从来都是妈妈买、妈妈洗、妈妈配好对放在我枕边。直到上大学住校,我还经常穿着不成对的袜子去上课。
两个如此不同的人,却走到了一起。
记得有次我出差一周,回来时发现抽屉里的袜子依然整整齐齐。他轻描淡写地说:“顺手整理了一下。”后来才从朋友那里听说,他那周特别忙,天天加班到深夜,是特地抽出一个晚上帮我整理的。朋友不解地问:“袜子而已,等她回来自己整理不行吗?”他说:“她明天一早就要开会,找不到袜子会着急。”
就是这样。他从不说什么甜言蜜语,却记得我每次找不到袜子时的小烦躁。
我们的生活中,这样的“分开”还有很多。
牙刷分两个颜色,毛巾分两种材质,连喝水杯子都不一样——他喜欢厚重的陶瓷杯,说端着踏实;我喜欢轻盈的玻璃杯,说看着通透。但我们共用同一个厨房,他炒菜我切菜;共用同一个书架,他的历史传记紧挨着我的小说散文;共用同一张沙发,每晚靠在一起看剧,他的腿压着我的腿。
这些分开的小空间,反而让共享的部分更加珍贵。
上个月,我感冒了,躺在床上发烧。他忙前忙后,喂我吃药,给我换额头上的毛巾。半夜我醒来,看见台灯下,他正在整理我丢在洗衣篮里的袜子。那双因为找不到配对我打算扔掉的长颈鹿袜子,他竟然从一堆待洗的衣服里找到了另一只。
“你怎么找到的?”我声音沙哑地问。
他转过身,眼里有血丝:“在书房椅子底下,估计是你上周看书时脱的。”
那双长颈鹿袜子,现在好好地躺在我的抽屉里。
阳光渐渐暗了下去,他整理好了所有袜子,关上抽屉。起身时看见我还在门口,愣了一下,然后笑了:“傻站着干什么?”
我说:“没什么,就是看看。”
他走过来,身上有阳光和洗衣液混合的味道。我们并肩站在卧室里,看着那两个并排的抽屉柜。左边是他的秩序井然,右边是我的五彩斑斓。它们如此不同,却又如此和谐地共存于这个小小的空间里。
也许爱情就是这样——不是要把彼此变成同一个人,而是在保持各自完整的同时,选择并肩站立。就像这两抽屉的袜子,分开,却从未分离。
窗外,夕阳把天空染成了暖橙色。明天早上,他会从左边抽屉取出黑色的棉袜,我会从右边抽屉随便抓一双彩色的。然后我们一起出门,走向各自的工作,走向共同的生活。
而我知道,无论走多远,晚上回来,那两个抽屉都会在那里,等着我们把穿了一天的袜子放回去,继续这个简单却温暖的仪式。
这大概就是日子吧——在无数个这样的细节里,慢慢地过成了我们的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79)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73)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67)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62)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62)
5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