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事儿得从去年那个项目讲起。一个护肤品,新品上市,名字挺拗口,我到现在都记不全。第一次接到 brief,我摩拳擦掌,感觉浑身的创意细胞都在嗷嗷叫。不就是写出它的“极致润泽”和“焕活新生”嘛,小意思。我熬了个大夜,查资料,找感觉,写了三版自认为精妙绝伦的 slogan。一版诗意,一版科技感,一版接地气。发邮件的时候,手指头都在发光,心里美滋滋地想,这下还不把甲方镇住?
第二天下午,甲方的反馈来了。王经理,就是那边的对接人,在微信上发来一段语音,点开,是他那标志性的、带着点鼻腔共鸣的嗓音:“小陈啊,文案我们看了,方向是有的,但感觉……差一点火候。再调整调整?”
“差一点火候”,这五个字,像一盆温吞水,从头淋到脚。没否定你,但也没肯定你。行吧,调整。我问具体哪里不满意,王经理回:“说不上来,就是感觉不对,你再找找感觉。”
得,感觉。这玩意儿最玄乎。我对着电脑,把“水润”、“光彩”、“弹嫩”这些词排列组合了十几遍,第二稿发过去。
然后,就开启了漫长的、为期一个多月的“修改之旅”。
第三稿,王经理说:“不够高端。”
第五稿,他说:“太高冷了,不够亲切。”
第八稿,他发来一句:“我觉得吧,还是第一版有灵气。” 我当时差点把键盘给砸了。有灵气您不早说?!绕这一大圈是遛我玩呢?
到第十稿左右,我的心态开始发生微妙的变化。最开始那股子“创作热情”已经被磨得差不多了。我不再觉得我是在“创作”,更像是一个文字流水线上的操作工。甲方提需求,我改。他今天喜欢“邂逅肌肤之美”,明天可能就觉得“邂逅”太轻浮,要改成“见证”。我开始熟练运用“寻找”、“探索”、“定义”、“重塑”这些万能动词,搭配各种看似高级实则空洞的形容词。
我的情绪,也从最初的愤怒、委屈,变成了一种深深的疲惫和麻木。看到微信上王经理那个头像跳动,我的心跳都会漏半拍,不是期待,是心悸。我甚至能从他发来的“在吗?”两个字后面,脑补出他接下来要说的所有话。
同事看我整天蔫头耷脑,拍拍我肩膀说:“别往心里去,甲方的钱,包含了折磨我们的费用。” 我苦笑,道理都懂,但那种自我价值被反复践踏的感觉,真不好受。我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根本就不会写文案?是不是入错了行?
转折点大概发生在第十五稿之后。那天,王经理又提了个匪夷所思的要求,要把一句已经很直白的话,改成“更梦幻一点,像踩在云朵上,但又要有实实在在的数据支撑”。我盯着屏幕,第一次没有感到愤怒,反而有点想笑。就那种,荒诞到极致后的释然。
我突然明白了。这事儿,可能压根就不是冲着我来的,也不是冲着文案本身来的。
我深吸一口气,做了个决定。我不再把它当成我的“作品”了。我把它当成一个“任务”,一个需要运用智慧、耐心和一点点“套路”去完成的项目。我的心态,从一个“创作者”,切换到了一个“问题解决者”。
我不再执着于“我认为什么最好”,而是开始琢磨“王经理和他背后的领导,到底想要什么”。我开始仔细研究他每次反馈的只言片语,揣摩那些“感觉不对”背后可能隐藏的意图。是他老板喜欢某个竞品的调调?是市场部给了他们压力?还是他本人只是想通过反复修改来体现自己的存在感和专业性?
我甚至开始在提交文案时,附带一个简短的说明,解释我为什么这么写,它对应了 brief 里的哪一点,可能达到什么效果。我还会故意在某一版里,留一个无伤大雅的小“瑕疵”,比如一个可以两解的词语,等着他提出来,然后我再“从善如流”地改掉。果然,他提了,改完之后,他显得特别满意,觉得自己的指导非常到位。
这一招,有点卑劣,但异常有效。我发现,当他感觉这个文案的最终成果里有他的“心血”时,通过就变得容易多了。
第十八稿,那是一个周五的下午,阳光很好。王经理发来消息:“就这版吧,辛苦了。”
没有赞美,没有激动。就这么平平淡淡的六个字。我盯着那行字,看了足足一分钟。没有预想中的如释重负,也没有欣喜若狂,心里平静得像一潭深水。我回了个“好的,收到”,然后关掉了电脑。
那天我破天荒地准时下班,去楼下面馆吃了碗牛肉面。热汤下肚,感觉整个人才慢慢活过来。
后来我一直在想,这十八稿到底教会了我什么?不是所谓的“客户是上帝”,也不是“妥协是人生的必修课”那种大道理。
它教会我,在工作里,尤其是在需要和别人协作的工作里,纯粹的自我表达是一种奢侈。你把文案,把你倾注了心血的东西交出去的那一刻,它就不再完全属于你了。它会进入一个复杂的系统,被审视,被衡量,被修改,最终变成一个符合这个系统各方需求的“产品”。
我不再像最初那样,把甲方的每一次修改都视为对我个人能力和审美的否定。我理解了,那是他们的工作,他们有他们的立场、压力和考量。我的职责,不是抱着我的“杰作”誓死捍卫,而是运用我的专业能力,在这个系统中,找到那个能让项目继续向前推进的平衡点。
说白了,就是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但也别太不把自己的专业当回事。你的内核要稳,知道什么是好的,什么是对的;但你的外在要柔,要懂得如何引导,如何沟通,如何在一片混沌中,把车开到目的地。
现在,我依然在做文案,依然会被改稿。但看到“再调整调整”的反馈时,我的心不会再沉一下了。我会平静地回复:“好的,您具体希望在哪方面做调整呢?我们一起来优化。”
然后,泡杯茶,重新打开文档。不过是一份工作,而已。生活里,值得较劲和感动的事情,还有很多。这份清醒,是那十八稿,送给我最宝贵的东西。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79)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73)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67)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62)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62)
5面包厂工人:给刚出炉的面包贴生产日期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