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是由一个“智能客户标签”功能引起的。业务部门的同事拿着竞品分析报告和销售团队的反馈找到我们,语气很兴奋:“老王,你看,人家这个功能上了之后,销售找目标客户的效率提升了30%!我们得赶紧跟上,下个季度能不能安排上?就一个月,市场不等人啊!”
我拿着那份需求文档,心里咯噔一下。我太了解我们研发团队的风格了。我们的研发负责人,是个对代码有洁癖的“匠人”,最常挂在嘴边的话是:“地基不打牢,楼盖起来也得塌。”他看重架构的优雅、代码的可维护性和系统的稳定性。这样一个涉及核心数据层和算法推荐的功能,在他眼里,没有两三个月的前期设计和技术评审,是绝对不敢轻易动手的。
果然,当我拿着业务部门“一个月上线”的期望,去跟研发负责人初步沟通时,他眉头皱成了一个“川”字。“老王,你不是开玩笑吧?”他指着白板上画出的系统架构图,“你看,这里要动数据库表结构,那里要接入新的用户行为日志,算法模型还得训练和测试。一个月?光技术方案论证和风险评估就要两周。这根本不可能,你让他们现实一点。”
他的话有他的道理。一个仓促上线的功能,如果bug频出,或者拖垮了系统性能,对用户的伤害是巨大的,到时候救火更麻烦。
但我同样理解业务部门的焦急。市场竞争白热化,一个亮眼的功能晚上线一天,可能就意味着流失一批潜在客户,销售团队的压力是实实在在的。
第一次正式沟通会,气氛就有点僵。业务同事小张反复强调市场的窗口期和竞争对手的步步紧逼,语速快,情绪也激动。研发的同事则一条条列出技术难点、依赖关系和潜在风险,语气冷静但不容置疑。双方各说各话,像两条平行线,怎么也交汇不到一起。会议结束,除了积累了一堆问题,没有任何实质进展。小张走的时候,脸色不太好看;研发负责人则拍了拍我的肩膀,那眼神仿佛在说:“看,我就知道会这样。”
那天晚上,我失眠了。我知道,简单地把两边的原话互相传递,除了制造矛盾,解决不了任何问题。我必须做点什么,把这两条平行线拧成一股绳。
第二天,我没急着再拉会议。我先单独去找了小张。这次,我没让他再复述需求,而是拿了个本子,坐下来问他:“小张,你跟我具体说说,这个‘智能标签’功能,销售同事具体会怎么用?是在哪个工作环节用?他们期望解决的最大痛点是什么?是节省手动筛选客户的时间,还是能发现以前忽略的潜在客户?”
小张愣了一下,然后开始详细描述销售一天的工作流程,在哪个环节会因为客户信息不精准而浪费时间,他们多么希望系统能自动给客户打上“近期可能成交”、“需要重点维护”这样的标签。我一边听,一边记,渐渐勾勒出一个非常具体、生动的用户场景。
带着这些鲜活的故事,我又去找了研发负责人。这次,我没一上来就提“一个月上线”,而是先把小张描述的场景讲给他听。“李工,你看,我们的销售同事每天要花两个小时手动翻看客户记录,去判断谁更有意向。如果我们这个功能做好了,能帮他们把这两个小时省下来,他们就能多打十个电话,可能就多成一个单子。这个价值,是实实在在的。”
我看到李工的眼神有了一些变化,从纯粹的技术防御,到开始思考这个功能能带来的实际价值。我趁热打铁:“我明白所有的技术风险。我们不求一步到位。你看,我们能不能先不做那么复杂的算法模型?我们先做一个‘最小可行产品’?比如,先基于客户最近一次的登录时间、浏览产品次数这几个最核心的数据,给出一个简单的‘活跃度’标签?哪怕只有高、中、低三个档位,先让销售用起来,看到效果。后续的迭代优化,我们再根据反馈来安排。”
我把这个想法称之为“先解决有无,再追求完美”。我画了一张草图,把完整的大功能拆解成了三个小阶段:第一阶段,核心数据准备与简单规则标签;第二阶段,引入基础算法模型,丰富标签维度;第三阶段,智能推荐与自动化流程。
当我拿着这张草图,再次把双方拉到一起时,沟通的基调完全变了。我不再是那个夹在中间传话的“受气包”,而是成了一个提出建设性方案的“连接器”。我先让小张讲述了销售同事的具体痛点,让研发同事真切地感受到他们不是在完成一个冷冰冰的任务,而是在解决一群人的真实困难。然后,我展示了那张分阶段上线的草图。
“李工,第一阶段,我们只动用这些资源,解决最核心的‘活跃度’判断,工期评估两周,你看技术上是否可控?”
李工盯着图看了一会儿,点了点头:“如果范围限定死在这里,两周时间,加班加点,可以一试。但数据接口要提前确定好,不能中途变更。”
我又转向小张:“小张,第一阶段我们先上这个最简单的‘活跃度’标签,虽然比不上竞品那么花哨,但能立刻帮销售筛选出最可能成交的客户,先解决你们八成的问题。后续更智能的版本,我们紧跟着在第二、第三阶段上。这样,我们既抓住了市场时机,又没有技术风险,你觉得呢?”
小张看着那个清晰的路线图,脸上的焦虑也消散了,他想了想说:“如果能先有个基础版用起来,当然好!至少我们有的推了,后面再慢慢优化。”
那一刻,会议室里的空气仿佛都流通了。双方终于在一个具体、可行的目标上达成了一致。我不再是那个被两边拉扯的协调者,而是成为了推动事情向前的核心。
后续的过程当然也并非一帆风顺。在第一阶段开发的那两周里,我几乎长在了研发办公室。他们遇到业务逻辑不清的地方,我立刻跑去和小张确认;测试环境出了点小问题,我第一时间同步给业务方,管理他们的预期。我成了那个最了解双方进展和困难的人,确保信息像血液一样,在项目和团队之间顺畅地循环。
当第一阶段那个简单的“客户活跃度标签”功能成功上线,销售团队反馈“确实有用,省了不少事儿”的时候,我长舒了一口气。那种感觉,不是如释重负,而是一种深深的成就感。不仅仅是功能上线了,更重要的是,我亲眼看到,当研发的兄弟和业务的伙伴,因为一个共同认可的、清晰的目标而一起努力时,他们之间那种无形的墙在慢慢消失。他们开始直接沟通,开始理解对方的语言和处境。
后来,这个功能按照我们当初规划的路线图,一步步迭代,变得越来越智能,成了我们产品的一个核心亮点。但我最珍视的,反而不是这个功能本身,而是那段走钢丝的经历。它让我明白,产品运营的价值,不在于提出多么炫酷的想法,而在于一种“翻译”和“连接”的能力——把业务的“战场硝烟”翻译成研发能理解的“技术地图”,再把研发的“工程逻辑”翻译成业务能看到价值的“前进路线”。
我不是那个在后方指挥的将军,也不是在前线冲锋的士兵。我更像是一个工兵,在技术和业务这两片看似隔阂的土地上,默默地、一砖一瓦地,搭建起一座能让他们顺畅通行的桥梁。当项目和团队因为这座桥而高效运转时,那种发自内心的满足感,是任何东西都无法替代的。这条路,我会继续走下去,带着这份珍贵的理解,去连接更多的想法与人,让好的产品,源于好的沟通。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91)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0)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81)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4)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74)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