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研究生 “学术期刊投稿” 遇假邮箱

    那是我研究生二年级的春天,窗外的梧桐树刚抽出嫩芽,我的心情却像憋着一团火,焦灼而充满期待。整整一年半的心血,我的第一篇独立完成的学术论文,终于修改到了我认为可以见人的程度。它就像我的第一个孩子,每一个数据,每一句论述,都反复打磨了无数遍。

    我的导师看了之后,点点头说:“不错,可以试试投出去了。”他推荐了几个期刊,其中有一个,是我所在领域的顶刊,虽然只是国内核心,但对我们这个专业的学生来说,能上发表,毕业、评奖,甚至未来的工作,都算是有了沉甸甸的筹码。我心里那股火苗,“噌”地一下就窜高了。

    接下来的几天,我几乎住在了实验室。按照期刊官网的格式要求,调整行距、参考文献的标点、图片分辨率……一丝不苟,生怕因为任何一点格式问题被编辑直接拒稿。终于,万事俱备,只差最后一步——发送。

    我熟练地打开搜索引擎,输入了期刊的名字。排在最前面的几个结果,都带着“官方”字样。我点开了第一个,页面设计得很专业,投稿须知、期刊简介、编委会名单一应俱全。我的心放下了一半。在网页的“联系我们”栏目里,我找到了投稿邮箱:一个以期刊名称拼音命名的163邮箱。当时,我脑海里闪过一丝极其微弱的疑虑:顶刊会用免费邮箱吗?但这念头转瞬即逝。我想,或许是为了方便作者投稿,专门设立的呢?官网总不会骗人吧。现在回想起来,那份盲目的信任,正是所有噩梦的开端。

    我把精心准备的论文稿件,连同那份写满了谦辞的投稿信,郑重地发送到了那个邮箱。鼠标点击“发送”的那一刻,我的心也跟着飞了出去。接下来的日子,是漫长的等待。每一天,我都要刷新无数次邮箱,盼望着能收到那封带着希望的回信。

    半个月后,回信来了。那天下午,我刚做完实验,手机“叮咚”一响。我几乎是颤抖着点开邮件。信件的措辞非常正式,称我的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已通过初审,进入外审环节。但需要缴纳100元的“审稿费”,并提供了一个个人支付宝账户。邮件里解释说,这是为了加快处理流程,方便财务对账。

    喜悦冲昏了我的头脑。100元,相比于论文被接收的喜悦,简直微不足道。我甚至觉得,收费才显得正规。我没有丝毫犹豫,立刻按照要求转了账,还把转账截图发回了那个邮箱。对方很快回复,表示已收到,让我耐心等待外审结果。

    这一等,又是二十多天。当我几乎快要按捺不住,想发邮件询问进度时,第二封邮件来了。这一次,带来的简直是天大的“好消息”。邮件说,我的论文经过两位专家评审,均给予高度评价,建议“修改后发表”。附件里,甚至还有一份看起来像模像样的“评审意见”,指出了几个需要修改的小问题。邮件末尾,通知我需要缴纳2000元的“版面费”,并同样提供了一个个人银行账户。

    2000元,对一个研究生来说,不是小数目。我犹豫了。我跑去问导师,把两封邮件都给他看了。导师皱起了眉头,第一句话就是:“你确定这是官方邮箱?我们领域这个期刊,版面费一般是文章录用后,由编辑部对公账户收取,没听说过这么早,还是给个人账户的。”

    导师的话像一盆冷水,把我浇了个透心凉。他让我立刻去图书馆,找到该期刊最新一期的纸质版。我几乎是跑着去的。在图书馆的期刊阅览室,我颤抖着翻到版权页,上面清晰地印着编辑部的官方联系电话和邮箱后缀——是一个以期刊名称缩写为域名的专业邮箱,根本不是163!

    那一刻,天旋地转。我强忍着眩晕,按照版权页上的电话打了过去。接电话的编辑老师听我结结巴巴地说明情况后,非常肯定地告诉我:“我们从未使用过163邮箱接收投稿,也绝不会让作者汇款到个人账户。同学,你遇到骗子了。”

    挂了电话,我瘫坐在图书馆的椅子上,浑身发冷。不仅仅是那2100块钱,更重要的是,我那篇论文,我那视若珍宝的“孩子”,被我亲手送进了骗子的手里!他们会不会把我的论文转卖?会不会盗用我的数据和观点?一种巨大的屈辱感和恐慌感将我淹没。我恨自己的愚蠢,恨骗子的无耻,更恨那个虚假的、伪装得如此逼真的网站。

    我立刻报警,也向学校保卫处报告了情况。但钱款追回的希望非常渺茫。在导师的帮助下,我重新整理了心情,通过正确的官方渠道,再次投出了那篇论文。虽然过程曲折,但最终被另一个不错的期刊录用了。可那次被骗的经历,像一根刺,深深扎在了我心里。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但我至今记忆犹新。它给我的教训,不是写在安全教育手册里那些干巴巴的条文,而是用真金白银和内心的煎熬换来的。我想告诉所有和我一样,怀揣学术梦想的同学们:投稿前,一定要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权威数据库,或者图书馆的纸质期刊,去核实官方联系方式。对任何要求汇款到个人账户的行为,都要保持最高警惕。官方流程必然是规范、透明和对公的。

    学术之路本就充满艰辛,我们伏案疾书,我们皓首穷经,为的是探索真理,为的是在人类知识的边界上,留下哪怕微不足道的一笔。这份纯粹与赤诚,不该被这些藏在网络阴影里的蛀虫所玷污。那一次,我损失的不仅是钱财,更是初入学术圈时那份毫无保留的信任。但我也感谢这次经历,它让我学会了谨慎,让我明白,在追求知识的道路上,不仅要低头看路,也要时时抬头,辨认清楚前方的指引,是否来自真正的灯塔。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