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特别清楚,有个紧急的H5页面设计,项目经理只给了三天时间。我二话没说就揽了下来,心想这正好是证明自己的机会。那三天,我几乎长在了椅子上。白天和同事零交流,晚上啃着面包对着屏幕较劲,改了无数个版本,总觉得不够完美。交稿那天,我自信满满地把链接发到项目群。结果,沉默了好一会儿,才有人小心翼翼地@我:“视觉冲击力是够了,但好像没突出核心功能?”“交互路径是不是有点复杂?用户可能会懵。”
我盯着屏幕,脸上火辣辣的。那种感觉,就像你精心搭建了一座城堡,别人却只看到了歪歪扭扭的几块砖。我闷着头,按照反馈一条条改,心里却堵得慌:他们根本不懂我的设计语言。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大型App改版项目上。那次,我被分到了一个五人小组里。leader王哥是个工作十年的老手,组里还有前端小李、产品小张和另一个设计师媛媛。第一次开 Kickoff 会议,我心里还挺不以为然,觉得讨论纯属浪费时间。
王哥让大家先别急着想方案,而是轮流讲讲自己作为用户,用旧版App时最不爽的三个点。轮到前端小李,他挠着头说:“我就关心,咱这新界面别用太多特殊动效,不然我代码写到头秃。”这句大实话把大家都逗笑了。就是这阵笑声,让我忽然觉得,屏幕那头等着我“交活儿”的,不再是冰冷的“需求方”,而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
分工后,我负责首页模块。憋了两天,画了几版草图都不满意,总觉得差口气。午休时,我无意中和媛媛吐槽了一句,她凑过来看了看:“你这个图标风格,和我做的个人中心好像不太统一啊。”她顺手拿起数位笔,在我的稿子上快速勾勒了几笔:“你看,如果弧度调整一下,是不是整体感就强了?”就那么几笔,让我豁然开朗。那个下午,我们俩并排坐着,互相看对方的稿子,你一言我一语,色彩、间距、排版……很多我之前独自纠结半天的问题,在交流中轻松找到了解法。
更大的震撼来自后面。当我把自己觉得无懈可击的视觉稿交出去后,和小李的技术评审会却给了我当头一棒。我为了追求“炫酷”,设计了一个很复杂的侧滑出现动画。小李皱着眉头看了半天,诚恳地说:“哥,这个效果理论上能做,但会让页面加载延迟300毫秒以上,数据上可能会损失一部分没耐心的用户。”
要是放在以前,我肯定会觉得他在挑战我的专业性,会据理力争。但那一刻,我看着小李真诚的、为最终效果着想的表情,把话咽了回去。王哥适时地插话:“咱们的目标不是做一个多酷的设计,而是做一个让用户觉得好用、流畅的产品。小李,从技术角度看,有没有折中的方案,既保留视觉趣味,又不影响性能?”
那一刻,我心里有什么东西“咔哒”一下碎了,又迅速重组起来。我忽然明白了,我以前所谓的“独立”,其实是把自己关在了一个透明的罩子里,只看得见自己专业领域的那一小片天。而真正的协作,是你能透过这个罩子,看到前后左右伙伴们所守护的领域,看到大家共同要抵达的那个远方。
从那以后,我变了。我不再是那个戴着耳机、与世隔绝的“独行侠”。我会主动拉着产品经理聊业务目标,会和前端工程师讨论实现边界,会和其他设计师一起建立统一的设计规范。我发现,当我主动伸出触角,我获得的远比我付出的要多。我从测试同事那里学到了用户行为逻辑,从运营那里了解了市场热点,这些都反过来让我的设计更有深度和灵魂。
去年,我作为核心成员参与了一个从零到一的产品设计,项目上线后用户反馈非常好。在庆功宴上,王哥端着酒杯过来对我说:“感觉你现在不一样了,更有力量了。”我笑着和他碰杯,心里百感交集。
是的,我确实更有力量了。但这力量,不再源于我一个人能画多炫的图、能熬多深的夜。它源于我知道,当我把后背交给队友时的那份安心;源于我们思维碰撞时,那些让我眼前一亮、茅塞顿开的瞬间;更源于那种一群人,为同一个目标热血沸腾、共同努力所带来的巨大成就感。
我终于懂得,成长,从来不是一场单打独斗的跋涉,而是一次次学会借力、彼此支撑的远征。松开紧握的拳头,才能拥抱整个世界。这条路,我们一起走,才走得远,也走得暖。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89)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4)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80)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3)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71)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