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棕色的实木,扶手被磨得发亮,露出里头浅黄的木色。坐垫是墨绿色的灯芯绒,原本厚厚的绒毛,现在中间那块已经磨平了,坐下去能感觉到底下木板的硬度。靠背的地方微微凹陷,正好贴合我的脊梁——不是它适应我,是我用了三千多个日夜,慢慢在上面刻下了自己的形状。
每天晚饭后,我就坐在这里。台灯拧亮,光晕洒在书页上,世界就安静下来了。妻子总说,这垫子该换换了,中间都薄成这样,坐着不舒服。我只是笑笑:“换它做什么,习惯了。”
是真的习惯了。这凹陷的弧度,这磨平的绒毛,都成了我身体记忆的一部分。就像老鞋合脚,旧衣贴身,有些东西用久了,就有了感情。
记得刚买回这把椅子时,坐垫还是蓬松饱满的。那时我刚调到新单位,工作不顺心,每天回到家都疲惫不堪。第一个晚上坐在这椅子上,翻开朋友送的诗集,读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突然就愣住了。是啊,我们这些普通人,哪里留得下什么鸿爪痕迹,不过是雪泥上浅浅的印子,太阳一出来就化了。
就是从那天起,这张椅子成了我的避难所。工作上受了委屈,我就坐在这里读《庄子》;为孩子升学焦虑时,我在这里翻教育学的书;父亲生病住院那些日子,我夜夜坐在这儿查医案、做笔记,墨绿色的垫子承接了我所有的焦虑和无助。
最难忘的是三年前的冬天。单位体检,查出我肺部有个阴影。等待复查结果的那一个星期,我几乎每晚都坐在这张椅子上,一动不动。台灯的光昏黄温暖,我摸着坐垫中间那块磨薄的地方,突然想起这十年来的点点滴滴——那些深夜的阅读,那些写了一半又撕掉的文章,那些无人诉说的心事,都一点点渗进这垫子里去了。如果我真的病了,这把椅子会记得我吗?记得曾经有个人,在这里坐了十年,把最好的时光都交给了它?
后来复查说是陈旧性病灶,虚惊一场。但那段时间的恐惧,让我第一次真正意识到,这把椅子、这个坐垫,早已不只是家具,而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它见证了我从青涩到成熟,从急躁到平和,见证了一个普通人的十年。
现在,坐垫更薄了。妻子终于忍不住,上个月买了个新的垫子回来,鹅黄色的,柔软厚实。她趁我出门时换上了,把旧的扔进了储藏室。
那天晚上,我照常坐到书桌前,却觉得哪里都不对劲。新垫子太软,太高,写字时胳膊要抬着;靠背也不够贴合,空落落的。我试着读了会儿书,注意力始终无法集中。最后,我还是起身去储藏室找出了那个旧垫子。
它静静地躺在杂物堆里,墨绿色已经发灰,边缘有些起毛。我把它拍打干净,重新铺在椅子上。坐下去的那一刻,那种熟悉的支撑感回来了——不软不硬,正好托住我;凹陷的位置严丝合缝地接纳了我的身体。我长长地舒了口气,像是漂泊的人终于回了家。
妻子摇摇头,说我念旧得不可理喻。我没解释,有些感受说不清,也不必说清。
这个坐垫记录的时间,是任何新东西都无法替代的。它记得我每一个专注的夜晚,记得我每一次豁然开朗的喜悦,也记得那些迷茫时刻的长久沉默。它的磨损,正是我存在过的证明——不是轰轰烈烈的存在,只是一个普通人日复一日的坚持。
有时候深夜写字累了,我会轻轻抚摸坐垫中间磨得最薄的那块地方。灯光下,能看见灯芯绒纹理几乎平了,露出底下棉布的质地。我想,等我老了,这块地方会不会被彻底磨穿?到那时,这把椅子大概真的不能坐了。可即便那样,我大概也舍不得扔。它会立在书房角落,像一个沉默的老友,提醒我曾经有过的那些夜晚——台灯亮着,书页翻动,一个人和他的思想独处,安静而丰盈。
这就是我的椅子,我的坐垫。它不说话,却承载了我十年的悲欢喜乐;它不起眼,却是我精神世界里不可或缺的角落。人生过半,越来越懂得,真正珍贵的往往就是这样朴素的东西——用得越久,越有感情;越是陈旧,越难割舍。
因为它们已经不只是物件,而是我们生命的一部分,安静地陪着我们,从青丝到白发,从昨天到今天。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89)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84)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80)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3)
4代买限量零食黄牛发错口味阅读 (71)
5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