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下午,我正趴在电脑前赶稿子,手机突然响了。是个陌生号码,归属地显示在南方一个我从未去过的城市。我习惯性地挂断了——现在的骚扰电话太多。可它紧接着又响了起来,固执地,一声接一声。不知怎么的,我心里一动,按了接听键。
“喂?”是个年轻女孩的声音,轻轻的,带着点不确定的试探。
“你好,哪位?”
电话那头沉默了两三秒,只能听到细微的呼吸声。我几乎要以为是恶作剧准备挂掉时,她的声音又传来了,这次清晰了一些:“请问……是您吗?我找……我找……”她似乎不知道我的名字,或者说,不确定该叫我什么。
我有点莫名其妙,“你找谁?是不是打错了?”
“没有打错!”她语气忽然肯定起来,带着一种如释重负的急切,“我找的就是您这个号码。我……我是小雯。”
小雯?我在脑海里飞快地搜索了一遍,确定我认识的人里,没有叫这个名字的姑娘。我告诉她我不认识她,她肯定是弄错了。
“不会错的,”她的声音低了下去,像蒙上了一层薄雾,“这个号码,是我哥哥去世前,最后拨出去的一个。”
“嗡”的一声,我的脑子像被什么东西撞了一下。哥哥?去世?最后拨出的号码?这信息量太大,太突然,我一时完全反应不过来,只能握着手机,呆呆地听着。
“对不起,可能吓到您了。”她的声音带着歉意,但依旧很坚持,“我哥哥是上个月走的,车祸。整理他遗物的时候,我在他手机里看到了您的号码,就在出事前那晚打的,通话时间……不到一分钟。我犹豫了很久,才决定打过来问问。您……您真的不记得他了吗?他叫林晓峰。”
林晓峰。这个名字像一把生锈的钥匙,轻轻转动,终于打开了我记忆深处一个几乎被尘埃封死的角落。我想起来了!大概六七年前,我还在读大学的时候,曾经在一个文学论坛上非常活跃。那时候,有个ID叫“追风的阿晓”的男孩,经常在我的帖子下面留言,讨论得特别热烈。我们从海子、顾城聊到村上春树,从《百年孤独》聊到《麦田里的守望者》,常常一聊就是大半夜。他文字里透出的灵气和对生活的敏感,让我一直觉得他是个有趣的灵魂。
后来,我们互相加了即时聊天的好友。我知道他比我小两岁,在南方那座以园林著称的城市读高中,梦想是考上北方的大学,学中文,将来当个作家。他说他特别喜欢我写的东西,说我的文字里有“光”。我们还约好,等他考上大学来我的城市,一定要见一面,找个街边小馆,好好喝一顿,聊个通宵。
再后来呢?我毕业了,工作了,为生计奔波,每天被各种琐事填满。那个文学论坛渐渐不上了,那个即时聊天的软件也换了好几个。曾经在深夜里畅谈文学与梦想的“追风的阿晓”,他的头像,就那样静静地躺在好友列表的底层,再也没有亮起过。年少的约定,像一阵风,吹过就散了。生活像一条奔涌向前的河,我浮沉其中,早已忘了河底那些曾经闪光的鹅卵石。
我喉咙有些发紧,对着话筒,声音干涩:“我想起来了……‘追风的阿晓’,对吗?”
电话那头,小雯的声音瞬间带上了哭腔:“对!对!就是他!他的网名就是这个!您真的记得他!”她像是终于找到了一个能证明她哥哥那段网络岁月真实存在过的证人,激动得不能自已。
她告诉我,她哥哥后来并没有考上理想的大学,去了一所普通的院校,学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工科专业。毕业后,按部就班地工作,生活平淡,甚至有些压抑。他很少再写东西了,只是偶尔还会在深夜,翻看以前在论坛上留下的那些稚嫩却充满激情的文字。
“他其实……一直记得您。”小雯的声音平静了一些,却更让人心疼,“他有一个带锁的笔记本,扉页上就抄着您当年在论坛签名档里写的一句话,好像是……‘愿我们都能在文字里,找到抵抗庸常的勇气。’他走后,我打开了那个本子,里面……里面还夹着一张皱巴巴的纸,上面写着您这个号码,还有您所在的城市名字。我想,他出事前那晚给您打电话,一定是遇到了什么特别难过,或者特别想和人说说的话吧……”
我的眼眶瞬间就湿了。那张皱巴巴的纸,那个在深夜里鼓起勇气拨出的不到一分钟的电话,那个他最终没能说出口的心事……这一切,像一块巨大的石头,压得我喘不过气。我甚至不记得那天晚上我有没有接到那个电话,或许是在嘈杂的地铁上随手挂掉了?或许是因为陌生号码而没有理会?又或者,接通了,但信号不好,或者我当时正忙于别的事,语气匆忙而不耐烦,让他把到了嘴边的话又咽了回去?
任何一种可能,都让我感到一种迟来的、无法弥补的愧疚。在我早已将他遗忘,在生活的洪流里自顾不暇的时候,在另一个城市,还有一个年轻人,在默默珍藏着一份来自遥远过去的、关于文字和梦想的微弱联系,并且,在他可能最需要一点光和暖意的时刻,想起了我,试图向我发出一个求救,或者仅仅是倾诉的信号。而我,错过了。
“他……走的时候痛苦吗?”我问出这句话时,声音都在抖。
“医生说,是瞬间的事,没受什么罪。”小雯轻声说,“谢谢您,还能记得他。我今天打这个电话,没有别的意思,就是……就是想告诉我哥哥,他珍视的那些东西,他记忆里的那个人,是真实存在的,不是他幻想出来的。他不是一个怪人。”
我们又聊了几句,大多是她在说,说哥哥生前的点滴,说他多么热爱文字,说他的沉默和不合群。我静静地听着,仿佛在拼凑一个我从未真正认识过的、熟悉的陌生人的一生。最后,她再次向我道谢,然后挂断了电话。
办公室里只剩下我一个人,窗外是城市傍晚的车水马龙,喧嚣而真实。可我的世界,却因为这一通来自陌生女孩的电话,安静得可怕。
我打开那个早已废弃不用的网盘,凭着模糊的记忆,一层层文件夹找下去,终于找到了当年在论坛里写的一些文章,还有和“追风的阿晓”的聊天记录备份。那些文字,如今看来是如此幼稚,充满了为赋新词强说愁的矫情,可在那时候,那是我们全部的热情和真诚啊。
我一遍遍看着那些对话,仿佛能看到屏幕那头,一个清瘦的少年,在南方闷热的夏夜里,眼睛闪着光,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与他想象中的、散发着“光”的远方文友,谈论着那些宏大而虚无的梦想。他说:“学长,等我到了你的城市,我们一定要合写一本书!”我说:“好啊,一言为定!”
一言为定。
可是,约定好的酒,终究没能喝上。约定好的书,也永远不会有第一个字了。
那个电话,像一道突然劈开岁月尘埃的光,照亮了一段被我遗弃的过去,也照见了生活本身的残酷和遗憾。我们总以为来日方长,总以为那些散落在路上的人,会一直在某个地方。却不知道,有些号码,一旦错过,就是永别;有些声音,一旦沉寂,就再也听不到了。
后来,我把我和“追风的阿晓”的故事,隐去了真实姓名和地点,写成了一篇小小的文章。我不知道这算不算一种纪念,或许,我只是想用这种方式,告诉那个早已不在的少年:嘿,哥们儿,你珍视的东西,有人还记得。你发出的那束微光,虽然迟到了很多年,但终究,还是被人看见了。
也提醒我自己,别再那么轻易地,挂断一个陌生的来电,忽略一段微弱的关系。因为你永远不知道,电话那头,连着一个怎样的人生,藏着怎样一份沉甸甸的、跨越生死的惦念。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100)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99)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84)
3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阅读 (79)
4网上买薯片,收到后袋子漏气阅读 (79)
5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