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开餐馆想推出新菜品:调研顾客口味,1 年推出 20 道新菜

    这事儿,还得从去年春天说起。

    那天下午,店里没什么人,我正擦着柜台,老陈推门进来,一屁股坐在老位置上。老陈是我们这儿的常客,一周得来三四回。他没看菜单,直接说:“老样子,宫保鸡丁,米饭。” 我一边下单一边跟他开玩笑:“陈哥,这宫保鸡丁您吃了没有一百回也有八十回了吧,不腻啊?” 他笑了笑,说:“腻啊,怎么不腻。可你们这儿,我也就吃这个最对胃口,其他的,试过几次,也就那样。”

    他这话说得平常,我却像被什么东西敲了一下。看着他低头刷手机的侧影,再看看我们那本厚厚的、花花绿绿的菜单,我心里突然不是滋味。这菜单,三四年没大动过了,除了偶尔下架个把卖不动的,基本就是老几样。我们总觉得自己是老字号,味道稳定,有固定客源。可老陈那句话,让我猛然意识到,所谓的“稳定”,在客人眼里,可能就是“一成不变”。他们不是不想试试别的,是我们没给他们足够多、足够好的选择。

    那天晚上打烊后,我把厨师长老李和几个骨干伙计叫到一起,泡了壶茶,把老陈的话学了一遍。我说:“兄弟们,咱们这店,是不是有点太‘安逸’了?客人闭着眼睛都能点菜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 老李抽着烟,半晌没说话,最后吐了个烟圈:“东家,你的意思我懂。可是推新菜,谈何容易?众口难调,万一推不好,浪费材料不说,还砸招牌。”

    老李的担心很实在。但我们不能因为怕就不做。我提出了一个想法:“咱们不搞一步登天。咱们用一年时间,慢慢来,稳扎稳打,目标是推出20道能立得住的新菜。怎么搞?第一步,不能咱们自己关起门来瞎琢磨,得去听听客人到底想吃什么。”

    我们的“口味调研”,就这么悄无声息地开始了。它没什么高深的,就是放下身段,多问,多听,多观察。

    我们做了几件小事:

    一是“搭讪式问询”。不搞正式的问卷调查,那太生硬。就是趁客人等菜或者结账的时候,像拉家常一样问一句:“今天味道怎么样?您平时都喜欢吃什么口味的?有没有什么特别想吃的,咱们这儿还没有的?” 开始大家还有点不好意思,后来就自然了。有个带孩子的妈妈抱怨说,要是能有道不辣又鲜嫩的菜给孩子就好了;几个年轻白领说,希望晚上能有个清淡的养生小煲,工作一天不想吃太重口味;还有个老饕客,直接给我们描述了他去某地旅游时吃过的一道特色烧鱼,说得我们口水都快下来了。

    二是“小票上的玄机”。我们在收款小票最下面印了一行小字:“您最希望本店新增哪道菜?扫码告诉我们,下次消费立减5元。” 这个小优惠,吸引了不少客人参与。我们收到了几百条建议,天南海北的菜都有,我们一条条看,一条条归类。

    三是“留意剩菜”。这不是窥探隐私,而是最真实的反馈。我们发现,辣子鸡丁里的花生米总是最先被挑光,而搭配的芹菜段常常被剩下;糖醋里脊如果汁挂得太厚,就容易剩半盘;清炒时蔬如果油稍微大点,女士们就吃得很少。这些细节,比任何评价都直接。

    收集了大概一个多月的“情报”,我们心里渐渐有了谱。客人们不是要什么山珍海味,他们渴望的是 “熟悉的惊喜”——在熟悉的家常口味基础上,有一些新的变化和亮点。比如,更健康的做法(少油少盐)、更丰富的搭配(增加时令食材)、或者是一些有地方特色但又不太偏门的风味。

    摸清了方向,第二步就是“厨房里的战斗”了。这才是真正考验人的地方。

    我们把目标分解到每个季度,大概推出5道左右新菜。每周固定一个下午,不营业,专门用来研发和试菜。那场景,真像个实验室。老李带着他的徒弟们,根据我们收集来的点子,一遍遍地试验。

    我记得特别清楚,为了做那道后来很受欢迎的“金汤鲜菌煨豆腐”,我们失败了不下十次。关键是那个“金汤”,要用南瓜茸和鸡汤调和,既要颜色金黄亮丽,又不能有生南瓜味。第一次,南瓜味太重,盖过了鸡汤的鲜;第二次,汤色浑浊,不清亮;第三次,口感不够顺滑……老李那几天跟魔怔了似的,半夜还在翻他的小本子。直到有一天,他调整了南瓜蒸制的时间和打茸的工艺,又加了一点点提鲜的干贝丝,那一锅汤端出来,色泽金黄透亮,味道鲜香醇厚,用嫩豆腐和几种新鲜菌菇一煨,入口即化,鲜美无比。我们几个尝了,都没说话,互相看了一眼,知道,这回成了。

    还有一次,我们想推一道适合夏天的凉菜。有客人提到想念小时候的蒜泥白肉,但又觉得腻。我们就在这基础上改良。肉片切得极薄,焯水后迅速冰镇,保持脆嫩口感。调味汁不用传统的重蒜重油,而是用生抽、香醋、蚝油、一点点糖和大量的新鲜小米辣圈,再泼上热花椒油激出香味。这道“椒麻脆肉片”,麻辣鲜香,清爽不腻,一推出就成了夏季的爆款。

    这个过程,充满了未知和挑战。有时候灵感迸发,一次成功;有时候卡在一个环节上,怎么都过不去。我们甚至有过激烈的争吵,为了一个调味料的用量,或者一个烹饪步骤的顺序,争得面红耳赤。但我们都守着一个底线:食材必须新鲜,味道必须过关,宁可不推,也绝不将就。每道新菜正式上菜单前,我们还会邀请几位像老陈那样的老客来免费试吃,听听他们最直接的感受。

    就这样,春去秋来,我们的新菜一道一道地和大家见面了。有春天清新的“荠菜虾仁蒸蛋”,有夏天开胃的“冰镇话梅小番茄”,有秋天温润的“板栗烧鸡”,有冬天暖身的“番茄牛腩煲”……我们不像大饭店那样搞隆重推介,就是在菜单上悄悄加上一页“时令新品”,或者在小黑板上写个推荐。

    变化是潜移默化发生的。老陈来的次数更勤了,有时还会带朋友来,主动推荐我们的新菜。他常说:“嘿,你们这儿现在有点意思了,每次来都有点新念想。” 那位带孩子的妈妈,成了“鸡汁娃娃菜”的忠实粉丝。那些年轻白领,晚上常来点一壶茶,一份养生煲,聊到打烊。

    一年下来,我们数了数,正好推出了20道新菜。其中有15道,因为反响好,被保留了下来,成了菜单上的常驻嘉宾,另外5道,因为季节性强或者点单率不高,我们果断下架,准备来年换新的花样。

    年终聚餐的时候,我看着眼前这群并肩作战的伙伴,看着坐得满满当当的大堂,心里感慨万千。这一年的“折腾”,值了。

    我明白了一个最朴素的道理:开餐馆,就像交朋友。你不能总是一成不变,絮絮叨叨说着同样的话。你得不断成长,带来新的想法,新的趣味,让对方觉得你是一个值得交往的、有趣的人。客人用他们的味蕾和钱包为我们投票,我们唯一能回报的,就是用心做好每一道菜,并且,永远保持一份为他们创造“美味惊喜”的热情。

    菜单的生命力,就在于常换常新。这不是什么经营策略,这是一种态度,是对客人、对食物、对自己这份事业的尊重。这条路,我们会继续走下去。明年,后年,只要这店还开着,我们寻找新味道的脚步,就不会停。因为我知道,在城市的某个角落,也许正有一位像当初的老陈一样的客人,推开门,期待着一次全新的味觉邂逅。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不让这份期待落空。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