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谁还玩这个啊,”一个妈妈拉着孩子匆匆走过,“脏兮兮的,全是糖,对牙齿不好。”
孩子回头看了好久,那眼神,我懂。小时候,我也这样盯着爷爷手里的铜勺,看那金黄的糖稀如何变成飞鸟、游鱼、绽放的花。
可时代变了。奶茶、蛋糕、进口巧克力,这些才是孩子们眼中的稀罕物。我这糖画,在他们眼里,恐怕和博物馆里的老古董差不多。
那天收摊回家,我看着墙角那套爷爷传下来的工具——泛着暗光的铜锅,把手被磨得光滑的木柄,还有那几十个不同形状的模具,心里特别不是滋味。难道这门手艺,真的要在我们这代人手里断了吗?
转机来得很偶然。我侄女来家里玩,大学刚毕业,学设计的。她看见我做糖画,眼睛一亮,掏出手机就拍。
“叔,你发抖音啊!这么厉害的手艺!”
我那时候连抖音是什么都不太清楚。在她怂恿下,我注册了个账号,名字就叫“糖画陈老三”——我在家排行老三。
第一条视频,我拍了做凤凰的过程。从熬糖开始,到什么温度下锅,怎么控制手腕的力度,让糖稀均匀流淌。最后成品出来,金光闪闪的凤凰,每一片羽毛都清晰可见。
发出去之后,我隔一会儿就看一下手机。一个赞,两个赞……一天过去,三百多个赞,还有几十条评论。有人说想起了童年,有人说从来没见过这么神奇的手艺。
就这三百多个赞,让我一晚上没睡着。
原来,不是没人喜欢糖画了,是大家根本没机会看见它。
从那天起,我每天都发视频。不再只是简单地记录过程,我开始琢磨怎么让它更好看。侄女教我打光、找角度,还给我买了几个补光灯。我尝试着在糖画里加入现代元素——有粉丝说想要皮卡丘,我琢磨了两天,做出来了;有人想要奥特曼,我也给做出来了。
最火的一条视频,是我用糖画还原《西游记》里的师徒四人。那条视频播放量一夜之间突破百万,粉丝涨了两万多。我的手机第一次因为消息太多而卡住。
线上火了,线下也跟着变了。
再出摊时,居然有人专门来找我。“你就是抖音上那个糖画陈老三吧?我女儿特别喜欢你的皮卡丘,能做一个吗?”
那天,我的小摊前排起了队。从下午两点到六点,我没停过手。收摊时数了数,赚了六百多——是我以前半个月的收入。
但问题也来了。糖画这东西,做好了就得马上吃,放久了会化。很多外地粉丝说想吃,却没办法。
“叔,你可以试试做成礼盒啊。”侄女又给我出主意。
这主意好,可怎么做?糖画易碎,怎么邮寄?我和侄女研究了整整一个月,试了各种包装材料,最后定做了双层泡沫盒,每个糖画独立包装,还放了食品干燥剂。为了保证口感,我们调整了糖的配方,让它更耐存放。
第一批一百盒“怀旧糖画礼盒”,上线三天就卖光了。最多的一天,我做了十六个小时,手腕都肿了。
现在,我的工作室已经从厨房角落搬到了租的五十平米场地,还请了两个帮手。去年过年,我们推出了生肖限定礼盒,五千盒三天售罄。
上个月,我受邀去一所小学教孩子们做糖画。看着他们好奇的眼神,笨拙地拿着铜勺,我仿佛看见了小时候的自己。一个小女孩举着她做得歪歪扭扭的小兔子,兴奋地喊:“老师你看!我成功了!”
那一刻,我忽然明白了爷爷当年为什么宁愿少赚钱,也要坚持把这门手艺传下来。它不仅仅是一门谋生的手艺,更是一种能让人快乐的魔法。
如今,我的抖音账号有了三十多万粉丝,糖画礼盒卖到了全国各地,甚至还有海外华人下单。但我最珍视的,还是爷爷留下的那套旧工具。每次用它们,我都觉得,爷爷就在旁边看着。
有人问我成功的秘诀,我真说不出什么大道理。就是坚持做自己喜欢的事,然后试着用现在人喜欢的方式把它展示出来。老手艺没落,不是因为它们不好,有时候只是缺一座桥——一座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
这座桥,可能需要我们这代人手把手地搭起来。
昨晚,我又梦见了爷爷。他站在他的糖画摊前,笑呵呵地看着我,什么也没说。醒来后,我去了工作室,点燃了炉火。
糖在锅里慢慢融化,冒出细小的气泡,散发出熟悉的甜香。我拿起那把爷爷用了大半辈子的铜勺,手腕轻轻一转。
金色的糖稀流淌下来,在光洁的大理石板上,渐渐开出了一朵花。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
光标文章网
热门排行
阅读 (58)
1在跨境电商做选品:从踩坑滞销到爆单的选品逻辑阅读 (55)
2市场调研助理:协助项目的问卷整理阅读 (43)
3扫码领洗发水,收到后是小瓶装阅读 (42)
4明知没有结果 可心疼还在继续阅读 (42)
5想和他一起去海边散步看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