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老人信 “以房养老” 抵押房产后被骗

    我今年七十二了,活了大半辈子,最后却栽在了自己最放心的东西上——那套住了四十多年的老房子。

    这事儿得从三年前说起。那天我刚从公园遛弯回来,信箱里塞了张彩色宣传单。“以房养老,安享晚年”八个大字特别显眼。我本来要扔的,可下面那行小字让我犹豫了——“不卖房,不住院,月领万元养老金”。

    正巧那阵子我心里发愁。退休金四千多,看病吃药去掉一半,女儿在外地也不宽裕。老房子是单位分的,后来买下来了,值个三四百万,可我和老伴守着金饭碗讨饭吃。

    过了几天,还真有工作人员打电话来,是个声音甜甜的小姑娘,说他们是正规金融机构,专门帮老人盘活固定资产。我推脱了几次,她也不恼,隔三差五问候我,天冷了提醒加衣,下雨了让少出门。

    后来他们搞了个“老年理财讲座”,在五星级酒店,包午饭还送礼品。我心想去看看也无妨。这一去,就被盯上了。

    小张,就是那个经常打电话的姑娘,特别热情地搀着我,一口一个“爷爷”。她介绍的王经理西装革履,说话一套一套的。“李爷爷,您这房子空着也是空着,我们帮您做抵押,钱还是银行的,您每月白拿八千块,不影响您住,不耽误您留给子女。”

    我心动了,但还留个心眼:“这得让我闺女知道。”

    王经理马上说:“现在年轻人都不理解,知道了反而阻挠您享福。等钱到手了,您给孙女买点好东西,他们自然就明白了。”

    现在想想,我就是被这句话说动了——想给外孙女攒点嫁妆,想证明自己还不老,还能给儿女留点什么。

    他们服务太周到了,车接车送,端茶倒水。签合同那天,厚厚一沓文件,我老花眼看不清,想问几句,小张就指着几个地方让我签字:“这都是格式合同,大家都这么签的。”

    其中一个文件后来才知道是委托书,给了他们全权处理我房产的权利。我就像个木偶,让在哪签字就在哪签字,还觉得人家服务真贴心。

    头三个月,确实每月十五号准时到账八千二,比承诺的还多两百。小张说这是“诚信奖金”。我高兴啊,给外孙女打了五千,剩下的添置了新电视,还请老伙计下了几次馆子。他们都夸我有本事,我心里美滋滋的。

    变化发生在第四个月。钱没到账,打电话给小张,她说系统升级。又过一个月,还是没到。再打,电话成了空号。我慌了,坐车去他们公司,已经人去楼空。

    真正的噩梦是一个月后开始的。几个陌生人敲门,说是新房主,拿出房产证让我搬家。我懵了,我的房子怎么成了别人的?去房管局一查,差点晕过去——房子已经被过户两次,现在在一个我完全不认识的人名下。

    原来,那伙人用我签的委托书,冒充我儿子,用房产抵押借了二百多万高利贷。我每月领的“养老金”,只是借款的零头。他们还不上钱,债权人通过法院拍卖了房子。

    我瘫在房管局大厅,老泪纵横。一辈子的家,就这么没了。

    女儿从外地赶回来,抱着我哭。她怪我怎么这么糊涂,我张张嘴,一个字也说不出来。能怪谁呢?怪自己贪心?怪骗子太狡猾?还是怪这世道专门欺负老人?

    我们去报警,去法院,律师直摇头:“这种案子太多了,钱追回来的希望渺茫,房子更难要回来。”

    最让我心痛的不是钱,是那种被愚弄的感觉。我一辈子谨慎,教书育人四十年,教学生诚信做人,临老却被几个年轻人耍得团团转。夜里睡不着,我就坐在客厅,摸着墙上的老照片——那是老伴还在时我们拍的全家福。她走前拉着我的手说:“老头子,这房子留着,是个念想。”可现在,连念想都没了。

    女儿接我去她家住,九十平的商品房,亲家偶尔也来。我像个客人,走路轻轻的,说话小心翼翼的。女婿是好女婿,可我心里总搁着事,觉得自己是累赘。

    有天在女儿小区,看见几个老人在凉亭里聊天,说的正是“以房养老”。我忍不住走过去,把自己的经历原原本本说给他们听。他们听得直叹气,有个老太太说:“老哥,谢谢你告诉我们,我差点也信了那些人的话。”

    从那天起,我成了小区里的“反诈宣传员”。谁要说起什么高回报的养老投资,邻居就会说:“去问问李老师,他懂这个。”

    我现在想通了,房子没了,但人还在。我把自己的经历写下来,让女儿发到网上,去老年大学讲课,去社区做宣传。我要用这最后的力气,告诉所有老伙计:天上不会掉馅饼,世上没有白拿的钱。咱们辛苦一辈子,别在最后让人骗了。

    那些骗子也许还在别处行骗,但每多一个人知道我的故事,可能就少一个老人上当。这大概是我这糟老头子,最后能做的有意义的事了。

    只是每次路过老房子,我还是会停下脚步。窗户换了新的,阳台封起来了,我种的那棵石榴树被砍了。站一会儿,想起老伴在厨房炒菜的香味,想起女儿小时候在院里跳皮筋,想起那些平平淡淡却踏踏实实的日子。

    房子啊房子,你见证了我大半生的悲欢离合,最后却成了我心里最痛的一道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