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运营专员:回复完所有用户留言

    清晨六点半,闹钟还没响我就醒了。手机屏幕在昏暗的房间里亮起,显示着23条未读消息——都是昨夜用户发来的留言。这是我作为运营专员的第419天,也是我回复完所有用户留言的第419个日子。

    记得刚开始接手这份工作时,最怕的就是打开后台。满屏的红色未读标记像一片望不到头的海,各种问题、投诉、建议汹涌而来。第一条留言是个愤怒的妈妈:“给孩子买的绘本缺了十页!你们太不负责任了!”她的文字里透着焦急和失望。我手忙脚乱地翻找售后流程,打了又删,删了又打,最后只憋出一句:“非常抱歉,我们立即为您补发。”发送时,手心都是汗。

    那时我总想着快点,再快点。可越是着急,回复就越生硬。直到有天深夜,我收到一位老人的留言:“闺女,这个电子书怎么打不开啊?儿子在国外给我买的,我想学会了好跟他视频时显摆显摆。”他拍了张照片,手指正指着屏幕上的登录按钮。那一刻我突然明白,屏幕那端不是一个个需要尽快解决的“问题”,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人。

    从那天起,我开始改变。回复留言不再只是工作流程,而是一次次与人相遇的过程。

    有个大学生连续三十天在凌晨两点留言,说的都是些生活琐事——今天食堂的菜咸了,高数课又听不懂,暗恋的女生对他笑了。我隐约感觉他需要的不是回复,而是倾听。第三十一天,他写道:“谢谢你每天看我这些废话。其实我知道你是运营,不是心理咨询师,只是在这里,我终于可以说说话了。”那天我多写了几句,告诉他大学时我也曾在深夜徘徊,告诉他一切都会慢慢好起来。发送后,我在办公室里坐了许久,窗外的天正一点点亮起来。

    最难忘的是李阿姨。她第一次留言问的是如何调整字体大小,我耐心地一步步教她。从此她便把我当成了“互联网老师”——怎么发朋友圈、怎么用手机缴费、怎么和远在国外的孙女视频。同事笑我浪费时间,这些根本不是我们的业务范围。可每次教会她一个小功能,她都会发来一串开心的表情:“小姑娘你真好!我儿子都没这个耐心。”

    就这样过了大半年,李阿姨的留言突然断了。两周后的深夜,后台突然跳出她的消息:“小姑娘,老头子走了,这些天没顾上看手机。现在孩子们都回去了,家里又只剩我一个人了。就想跟你说说话。”那个晚上,我没有复制任何标准话术,就像和一个熟悉的长辈聊天,听她讲述和老伴走过的五十年,听她说学会视频通话后第一次看到重孙子的喜悦。最后她说:“谢谢你一直耐心教我这些,让我这个老太婆觉得还没被这个世界抛弃。”

    这些碎片般的交流,让我真正理解了这份工作的意义。每一个ID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人生。那个抱怨绘本缺页的妈妈,后来留言说孩子收到新书后高兴地亲了又亲;那个总在深夜留言的大学生,去年毕业时特地来告诉我找到了心仪的工作;李阿姨现在学会了网上买菜,还经常给我分享她的养生食谱。

    昨天临下班时,后台又收到一条新留言:“在吗?有个问题想咨询。”若是从前,我可能会烦躁——又要加班了。但现在,我平静地回复:“在的,请讲。”然后泡了杯茶,准备好倾听另一个故事。

    回复完所有用户留言,听起来是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每天都有新消息涌入,就像海滩上的浪,一波未平一波又起。但正是在这反复的潮汐中,我触摸到了工作的温度。那些深夜的倾诉、焦急的求助、甚至不满的抱怨,都不是负担,而是一份份沉甸甸的信任。

    按下最后一条回复的发送键,窗外已是繁星满天。我知道明天清晨,又会有新的留言等待回复。这份永远做不完的工作,恰恰成了我最珍惜的日常——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搭建起一座座真实的情感桥梁,让素未谋面的人们,通过我的文字感受到被听见、被理解、被珍视的温暖。

    这大概就是运营工作最迷人的地方:我们处理的不是冷冰冰的数据,而是滚烫的生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