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摄影师的职业路:在光影里捕捉生活的温度

    我端起相机,对焦在远处那个佝偻的身影上。夕阳正从她身后斜斜地打过来,把她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她弯腰捡拾纸箱的动作,在逆光中定格成一道温柔的剪影。按下快门的瞬间,我心里轻轻一动——这就是我追寻了十五年的光。

    一切要从2008年说起。那时我刚从美院毕业,在广告公司做设计,每天对着电脑修图,总觉得少了点什么。直到那个周末,我在旧货市场淘到一台海鸥DF1,胶卷相机。透过取景框看世界的感觉很奇妙,仿佛突然多了一双眼睛。

    最初只是拍些花花草草。记得有次在公园,一位老人坐在长椅上看报纸,阳光透过树叶在他身上投下斑驳的光点。我鼓起勇气征得同意,拍下了第一张人物照片。冲洗出来时,我被震撼了——那些光影不仅勾勒出他的皱纹,更仿佛在讲述他的一生。

    “你这张照片有温度。”摄影老师这句话点醒了我。原来,我一直在寻找的,就是这种“温度”。

    辞职做自由摄影师的决定遭到全家反对。妈妈说:“靠这个能吃饱饭吗?”我没法回答,只是每天背着相机走街串巷。最初半年确实艰难,最穷时连胶卷都买不起。但我从没后悔过,因为在取景框里,我看到了太多动人的瞬间。

    记得2010年冬天,我在老城区拍一组拆迁前的照片。有位八十多岁的奶奶一直坐在门槛上,望着对面已经拆了一半的墙发呆。我陪她聊了一下午,听她讲在这条巷子里六十年的生活。临走时她突然说:“小伙子,给我和这老屋拍张照吧。”她整理了一下衣襟,端坐在那里,眼神里有说不出的眷恋。那张照片后来在影展上,很多观众都说看哭了。其实不是我拍得多好,是那份真实的情感打动了他们。

    婚礼跟拍让我真正理解了什么是“决定性瞬间”。不是摆拍的新郎新娘,而是父亲悄悄抹去的眼泪,是小朋友在红毯上跌跌撞撞的奔跑,是新娘子回头时被风轻轻吹起的头纱。这些稍纵即逝的瞬间,都需要摄影师用全部身心去感知和捕捉。

    2015年去山区支教时,我给孩子们上摄影课。他们第一次从取景框里看自己的家乡,兴奋得像发现新大陆。有个叫小芳的女孩拍了她奶奶做饭的背影,灶台的火光映在奶奶脸上,温暖得让人想哭。她把照片珍藏起来,说这是她最宝贝的东西。那一刻我明白了,摄影师不仅是记录者,更是帮别人珍藏记忆的人。

    这些年,我拍过凌晨四点的菜市场,拍过深夜急诊室的医生,拍过建筑工地上被汗水浸透的脊背。我的镜头里,有生活的艰辛,更有生命的坚韧。每次按下快门,都像是在和这个世界进行一次深度对话。

    数码时代来了又去,各种滤镜层出不穷。但我始终相信,最好的照片不是靠技术堆砌出来的,而是用心感受出来的。就像我师父说的:“相机只是工具,重要的是你带着怎样的心去拍。”

    现在,我开了自己的工作室,带几个徒弟。每次他们问我怎么才能拍出好照片,我都会说:“先学会用眼睛去看,用心去感受。技术可以练,但对生活的感知力,需要你用一生去培养。”

    前几天整理旧照片,翻到最初拍的那张老人看报的照片。虽然构图青涩,曝光也不完美,但那份真挚依然能打动现在的我。原来这十五年,我一直在做的,就是用光影为生活存档。

    窗外又见夕阳,金色的光芒洒满街道。我背起相机走出门,知道在某个角落,一定又有一个值得被定格的瞬间在等待。这份职业给了我最好的礼物——让我永远保持对生活的热爱与好奇,在光影交错中,继续捕捉那些温暖人心的时刻。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