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标文章网光标文章网

网上找 “家教兼职” 交介绍费后无岗位

    那段时间,我正读大二,看着室友们一个个都找了兼职,心里头也跟着活泛起来。倒不是家里给的生活费不够,就是觉得,都二十岁的人了,总不能一直伸手向家里要钱。我也想体验一下自己挣钱的感觉,哪怕只是挣个零花,心里也踏实。

    于是,我开始在各种兼职APP和本地论坛上浏览。输入“大学生兼职”、“家教”,跳出来的信息可真多,看得人眼花缭乱。就在我一条条筛选的时候,一条信息格外醒目:“高薪诚聘家教,时间灵活,专业不限,日结200500元”。下面还附着一个联系方式,是一个姓王的老师。

    这个“日结”和“高薪”像有魔力一样,一下子就抓住了我。我算了一下,就算一周只做两天,一个月下来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足够我买好多想买的东西,甚至还能存下一点。心里那点小小的虚荣和自立感,一下子就冒了头。

    我几乎是毫不犹豫地就加了那个“王老师”的微信。他的朋友圈看起来很正规,时不时会发一些“某某同学成功对接”、“某某家长反馈好评”的截图,偶尔还有一些教育方面的鸡汤文,给人一种很专业、很靠谱的感觉。这让我心里最后的一点疑虑也打消了。

    通过好友后,王老师很快发来了消息,语气非常热情。“同学你好,是想找家教兼职对吗?我们这里资源很多,从小学到高中各科目都有,看你擅长哪一科?”

    我老老实实地回答了。接着,他发来一长串的流程,核心意思就是:他们平台为了保证教员质量和家长权益,需要先收取一笔300元的“信息服务费”。他解释说,这笔钱一旦缴纳,就会成为平台的“认证教员”,在未来一年内,可以无限次地享受他们提供的家教岗位推荐服务,直到我找到满意的为止。他还信誓旦旦地保证:“我们这边岗位非常多,只要你时间合适,最快三天内就能给你安排第一次试讲。”

    三百块,对我一个学生来说,不是个小数目,相当于我快一周的饭钱了。我犹豫了,在手机这头踌躇了半天。我把我的顾虑告诉了王老师,说怕交了钱没效果。

    他立刻回复道:“同学,你的担心我理解。但我们平台运作是需要成本的,我们要筛选家长信息,要跟家长沟通确认时间,这些都是人力物力。收这笔钱,也是为了筛选掉那些不是真心想找兼职的学生,确保资源的有效利用。你看我们朋友圈,那么多成功的例子,难道都是假的吗?你放心,我们是正规机构。”

    他的话说得滴水不漏,尤其是那句“筛选真心想找兼职的学生”,莫名地击中了我。我想,如果我不交,岂不是显得我不是“真心”想找?一种微妙的心理压力让我动摇了。再看看那些成功案例截图,我心一横,想着“舍不得孩子套不着狼”,就当是投资了。于是,通过微信转账,把那三百块钱转了过去。转账的那一刻,我心里甚至还有一种“办成了件大事”的轻松感。

    交完钱,王老师的态度果然更“好”了。他发来一份详细的表格让我填写,包括我的学校、专业、可授课科目、空闲时间等等,显得非常正规。填完后,他告诉我:“好的,信息已录入系统,有合适的岗位会第一时间通知你,请保持手机畅通。”

    第一天,我时不时就看一眼手机,生怕错过了“王老师”的电话或微信。没有动静。我想,也许岗位匹配需要时间,耐心等等。

    第二天,依旧风平浪静。我有点按捺不住了,主动发微信问他:“王老师,请问有适合我的岗位了吗?”

    他很快回复:“同学别急,正在为你积极匹配中。最近小学和初中的英语岗位比较多,你再耐心等一下,有好消息马上通知你。”

    他的话像一颗定心丸,我又安心地等了下去。

    第三天,第四天……一个星期过去了,还是没有任何消息。我再次询问,他的回复开始变得模板化,永远是“正在匹配”、“请耐心等待”、“有消息通知你”。到后来,回复的速度越来越慢,有时甚至隔天才回。

    我开始感觉不对劲了。那种感觉,就像心里揣着的一块石头,越来越沉。我尝试在网上搜索这个“王老师”和他所谓的平台名字,跳出来的结果让我瞬间手脚冰凉。好几个论坛和贴吧里,都有和我经历几乎一模一样的人发的帖子,内容都是“交钱后无岗位”、“联系不上”、“被骗了”。那些字眼,像一根根针,扎得我眼睛生疼。

    我还不死心,抱着最后一丝希望给“王老师”发了一条长长的微信,语气几乎带着恳求,问他到底能不能安排,如果不能,能不能退一部分钱给我。

    这一次,消息发出去,如同石沉大海。没有回复,连那个千篇一律的“正在匹配”都没有了。我又尝试拨打他之前留的一个手机号,听筒里传来的是“您拨打的电话已关机”的冰冷提示音。

    直到这一刻,我才真正地、彻底地明白——我被骗了。那三百块钱,和我那点可怜巴巴的期望,一起打了水漂。

    我没有再试图联系他,也没有去报警。三百块,数额太小了,我知道就算报警,大概率也是不了了之。那种感觉,不仅仅是丢了钱的懊恼,更是一种深刻的屈辱和自我怀疑。我坐在宿舍的床上,看着窗外,心里空落落的。我一遍遍地在脑子里回放整个经过,恨那个骗子的狡猾和无耻,但更恨自己的愚蠢和轻信。我怎么就那么傻?那些明显的漏洞,比如过于优厚的条件、急于收费的催促、那些可以伪造的朋友圈截图……我当时怎么就像被猪油蒙了心一样,全都视而不见了呢?

    那三百块钱,我原本计划着能给妈妈买一支新口红,或者请室友们吃一顿饭,骄傲地宣布我也能靠自己挣钱了。可现在,这一切都成了泡影。我甚至不敢跟室友们说这件事,怕看到她们同情或者(我自以为的)嘲笑的眼光。那段时间,我变得有些沉默,走在校园里,看到那些发传单的、推销的,我都下意识地躲得远远的,心里充满了不信任。

    这件事过去很久了,现在我已经毕业工作。但那三百块钱和当时那种憋屈、窝囊的感觉,我一直记得。它像一个烙印,提醒着我社会的复杂和人心的险恶。它教会我的,不是什么“吃一堑,长一智”的大道理,而是一种切肤之痛的教训:天上不会掉馅饼,越是诱人的东西,背后越可能藏着陷阱;在任何涉及金钱的事情面前,一定要把心里的警报线调到最高级别,哪怕对方说得天花乱坠,看上去再正规。

    有时候我想,那个“王老师”可能还在用同样的手法,骗着另一个像我当初一样,急切地想走向社会、证明自己的学生。而我这段不算光彩的经历,如果能被更多人看到,如果能给哪怕一个人提个醒,那么我那三百块钱的“学费”,也算没白交。

未经允许不得转载:光标文章网 » 内容均为网友投稿,不排除杜撰可能,仅可一观。